沧州孔子学会“杏坛薪火”进校园活动在沧州师范学院举行
2025年5月28日,沧州孔子学会“杏坛薪火”进校园活动在沧州师范学院举行。活动由沧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孔维艳主持,沧州孔子学会会长孔繁义主讲。孔子学会秘书长孔维涛,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王金萍、政史学院书记程艳芳、教育学院院长邢莉莉等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2025年5月28日,沧州孔子学会“杏坛薪火”进校园活动在沧州师范学院举行。活动由沧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孔维艳主持,沧州孔子学会会长孔繁义主讲。孔子学会秘书长孔维涛,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王金萍、政史学院书记程艳芳、教育学院院长邢莉莉等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孔繁义会长以“从《论语》到《学记》:看儒家教育智慧”为主题,以“师道溯源”为切入点,引经据典,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韩愈的《师说》,从东汉伏湛的“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到北宋赵构的“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精神的历史脉络。
孔繁义会长深入解读了孔子的教育核心思想。他提到,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的阶级壁垒,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先进理念。此外,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如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关于“孝”的不同回答,充分展现了其教育智慧。
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孔繁义引用《论语·为政》中的“施于有政”,指出儒家教育不仅关注个人修养,更强调对社会的影响。他通过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典故,阐释了儒家教育注重实用性与社会价值的核心理念。

孔繁义会长还详细分析了儒家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博约兼顾等。他特别提到《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此外,他结合《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锲而不舍”等名句,倡导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与实践。
孔繁义会长强调,“师道尊严”不仅是古代教育的核心,更是现代教育应当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以颜回与孔子的师徒情谊为例,生动诠释了“师道尊严”的深刻内涵。他提到,颜回死后,孔子将师徒关系与父子关系相提并论,奠定了“学缘不亚血缘亲”的传统,使师者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获得了崇高地位。这一传统对后世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王金萍通过对”君子不器”的分析,指出君子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要给自己设限。她强调,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格修养。
邢莉莉则进一步阐释了“好学”的重要性。她认为,当代教师要保持“敏而好学”的态度,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做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
程艳芳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从“化性起伪”的角度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她引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古训,强调教师行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培养大格局思维。
政史学院刘道岭教授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之处。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对儒家教育智慧的深度探讨,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现代思考。沧州孔子学会通过此次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未来,学会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