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月中秋,传承经典”历代月饼模收藏展举行
9月24日上午,沧州孔子学会“伴月中秋,传承经典”历代月饼模收藏展举行。此次活动是由沧州孔子学会联合沧州朗诵协会、沧州理享艺术空间等单位共同主办,展出了孔繁义会长多年来收藏的数百个明清时期和近现代月饼模精品,诗歌朗诵、石碑拓片制作、手工月饼制作、古琴演奏等活动同期举行。来自文化宣传、书法绘画、社会团体、收藏艺术、传统音乐、医疗卫生等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活动。学会会长孔繁义,副会长魏金栋、孔令忠,秘书长孔维涛等参加活动。
9月24日上午,沧州孔子学会“伴月中秋,传承经典”历代月饼模收藏展举行。此次活动是由沧州孔子学会联合沧州朗诵协会、沧州理享艺术空间等单位共同主办,展出了孔繁义会长多年来收藏的数百个明清时期和近现代月饼模精品,诗歌朗诵、石碑拓片制作、手工月饼制作、古琴演奏等活动同期举行。来自文化宣传、书法绘画、社会团体、收藏艺术、传统音乐、医疗卫生等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活动。学会会长孔繁义,副会长魏金栋、孔令忠,秘书长孔维涛等参加活动。
活动开幕式由沧州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萌主持,孔繁义会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月饼模收藏的相关知识。
“月饼”这个词出现是在宋代,孕育于汉唐,诞生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清才真正成熟并流行起来。宋朝苏东坡《月饼》一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此诗已将“月”与“饼”联到一起,月饼寄托了相思之情。明代《宋氏尊生部》一书记载有“天香饼子”的做法:“木樨花一斤、孩儿茶五两···搥数千下,搥多则俞坚俞妙。随意造印花样,阴干。”说明在明代用模子做食品是非常普遍的了。事实上,我们目前也经常能见到明代的糕饼模具。清代糕饼模具发展到了高峰,如《随园食单》中“金团”条说:“杭州金团,凿木为桃、杏、元宝之状,和粉搦成,入木印便成,其馅不拘荤素。”至于贵族之家,面点的模具更为讲究,有用银子做的。如《红楼梦》中说做“莲叶羹”的银模子:“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民国期间,饼模艺术继续传承,很多的饼模体现了当代的气息,饼模在另一个侧面反映着时代变迁,好多月饼模子上通过文字的记载,像一块小小的丰碑,雕刻着太多历史烙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模子上多有“人民公社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丰收”、“抗美援朝”、“增产节约”等字样,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记忆。
月饼模子可以说是对中秋节民俗演化的一种记录和存档。它的艺术形态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物化,在一定意义上展现出了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反映出人民的意愿情感与精神寄托。
同期举行的拓片制作与亲子月饼制作体验等活动,让与会家长纷纷表示,活动传递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手工制作的乐趣中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进一步促进了亲子关系,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