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初次相识,熟人朋友闲聚,因为我的姓氏,经常会被问起这些问题:你跟圣人孔子是一个孔吗?你是孔子的多少代啊?天下姓孔的都是一家吗?你们起名字中间那个字是皇帝赐的吗?是若干个字来回轮吗?我知道,大家的好奇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孔子。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从哪里来呢?翻开《孔子世家谱》,我找到详细答案。
         孔子以后七代单传,到了第九代有了孔鲋、孔腾、孔树兄弟三人。孔鲋、孔树几代以后又失传,所以,现在的孔子后裔都是孔腾的后代。从我的先祖这一支来看,到了第二十一代孔郁,做了冀州刺史,孔郁的儿子又做了下博亭侯,下博就是现在的深州一带,深州城东南有村称为“下博村”,即是当时的县治所在。于是就在冀州定居下来,就是现在的衡水桃城区前马庄,以前叫孔贤庄。
         先祖在衡水传到三十二代时,出了个大儒孔颖达,孔颖达出生在隋朝末年,入唐以后曾做过国子祭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大学士之一,于是举家迁到西安,孔颖达在当时统一南北学术思想方面做了巨大贡献,主持编撰了《五经正义》,成了唐代以后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孔颖达公去世后陪葬昭陵。到了四十六代孔植,正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孔植随着赵宝忠的部队去了甘肃,镇守凉州,孔植当时的官职是“参军”,属于个科级干部。于是举家在凉州定居下来(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一带)。到了五十八代孔公保,因为随驾征战有功,于明永乐年间授锦衣卫正千户,赐田在河间府忠顺屯南柯营(就是现在的献县本斋乡南柯营),后来又被授予锦衣卫都指挥使,世袭官爵。后来孔公保的弟弟孔公伸以及他们的堂孙孔承答也来到献县落居。自此至今,这一支孔子后裔就在献县落地生根,目前繁衍到八十二代,有数万人,史称献县派。而我的先祖又在六十四代时从献县迁到了东光县,迁到东光县到我这儿已经是十辈儿了。
        从上面的脉络看,我这一支属于孔子后裔,汉代从曲阜迁到衡水,唐代迁到西安,宋时迁到甘肃武威,明代迁居献县,清代到了东光。我是孔子的七十四代孙。
孔家人见面先问辈分,比如遇到七十二代的,我得喊爷爷,遇到七十五代的,他喊我叔叔。再论支派,属于哪一派,哪一支,这样,大体的脉络就清楚了。不过现在好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支派。
         孔家人起名字,中间那个字是辈分,一共有五十个字,前边有一些是历代皇帝赐的,比如我这个“繁”字,是乾隆皇帝赐的。后来有些字是历代孔子的嫡长孙自己写的,当时都要报政府批准,下发全国各地施行。这五十个字不是轮回使用,用完了再续。这五十个字最后一个字“昌”是一百零五代,而现在传到了八十二代,所以这些字还能用几百年。
        真的感谢列祖列宗,他们编写了这么详尽的家谱,让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祖先的生活轨迹。
        正如孔德墉先生所说:家谱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坐标和亲情纽带。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也提醒每一个人牢记自己“诗礼传家”的家风。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还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更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人这一辈子可以叛逆也可以自我,但一定要接过历史的交接棒,担负起肩上的传承责任。当你停下疾驰的脚步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你之所以可以走的更远,是因为你始终有家可回。
        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了解自己身世的真正意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