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仓|为烈士寻亲属,我们在路上

在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国庆节”来临之际,作为“为烈士寻亲属”志愿者团队积极分子、主要成员,跟大家分享五年多来为烈士寻亲属的历程,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我为烈士寻亲属之路,始于2019年4月4日晚。作为沧州日报社法律顾问,和日报“文化八仙桌”访谈活动的忠实粉丝,我在微信群中看到将于4月5日刊发的《还有四位疑似沧州籍烈士没有找到亲人》的新闻。其中的“靖远县”三个字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老家村子曾隶属于“靖远县”。我顾不上吃饭找出《盐山县志》,很快在烈士英名录找到了“孙立东”“王万洪”烈士的信息。4月5日清明节,带着对烈士的敬仰之情,我和妻子赵学金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这两位烈士的亲属。4月6日,在沧州图书馆《海兴县志》烈士英名录中查到杨树林、张瑞海烈士的信息,我们两人驱车赶到海兴找到了这两位烈士的亲属。烈士亲属激动、感激和期待之情,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为烈士寻亲是一项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我在日报“文化八仙桌群”里同步发布信息,引起了日报张徽贞总编的重视,4月8日,我们陪同张总编、周洋记者前往海兴、黄骅等地采访了烈士亲属并建立了“帮烈士寻亲属公益行动群”。沧州日报媒体引领并支持、退役军人事务局保障,由此拉开了“为烈士寻亲”公益“接力”活动的帷幕。
五年多来,我作为志愿者团队主要成员,曾陪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同志、日报社记者,接待了安徽怀远县为淮海战役烈士寻亲的发起人年介涛老人一行,并共同深入乡村,寻访、慰问烈士亲属;曾和日报多名记者多次到沧州各县、市,深入偏远乡村,走村串户寻访烈士亲属。我和妻子赵学金的足迹,遍布沧州,还到过衡水、邯郸,以及天津市,山东省德州、滨州、烟台等地众多县、市的乡村。
五年多来,我无数次地查阅党史、军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寻找烈士相关信息。我曾与志愿者张晓影到山东省图书馆翻阅、拍摄近1500页县、市志《烈士英名录》等图片资料。我在多个电商平台花费数千多元购买了四百多册(套)军事史料、地方志书籍获取有益线索。
五年多来,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寻亲,经常废寝忘食地使用电脑、手机,上网搜索、APP查询,电话、短信、微信、QQ与各地志愿者、知情人进行联系交流。为了寻找沧县籍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李铁连亲属,我千方百计联系烈士的部队领导和战友,在当年指挥战斗的英雄突击连长、后任湘潭军分区司令的李四保同志和邯郸晚报帮助下,最终在邯郸找到了李铁连烈士亲属,并与日报杨静然记者及其他志愿者前往进行慰问。
五年多来,沧州日报“帮烈士寻亲属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烈士亲属和外地志愿者不断加入团队,群内成员90余人,群外志愿者20余人,总计11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志愿者“接力”寻访过红军、八路军、志愿军、解放军等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四百多名烈士亲属,寻访到了140多名烈士的亲属(少量为寻烈士安葬地)。其中大部分烈士是沧州籍。
五年多来,我们和日报记者共同努力,曾不为社会公众所知、不见于地方史志资料的烈士事迹得以挖掘和宣传。例如我和日报记者共同挖掘宣传了本地资料没有记载的南皮籍全国第三批著名抗日烈士李晓瑞、黄骅县籍淮海战役英雄连长刘思汝等烈士的英雄事迹。
我作为志愿者代表,还多次陪同退役军人事务局同志、日报社记者,把叶庆华老师等志愿者创作的烈士画像送到烈士亲属家中。
五年多来,为烈士寻亲属活动,沧州日报一直跟踪采访报道,燕赵都市报、河北法制报、今日头条、中国退役军人公众号、光明日报、新华社都进行过报道。志愿者团队、我,和其他多名志愿者个人也因此获得多次表彰和多项荣誉。
为烈士寻亲属不仅是公益活动,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烈的缅怀。只要我们都能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就能为更多烈士找到亲人,让他们魂归故里,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