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献县边马王氏家风

0

《献县边马王氏宗谱》记载:先祖王真,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老鸹窝村迁至河北献县城东北张祥村次迁孙大马村再迁而至边马村。上溯先祖无考,遂尊王真为一世祖先。本斋镇孟各庄,垒头乡店子,西城乡徐召,十五级镇尹店,东韦庄。以及内蒙古扎兰屯,山西临汾,黑龙江哈尔滨,河南郑州,湖北武汉,辽宁锦州,北京,石家庄等地均有同族定居。

边马王氏并非名门世族,是众多王姓中一普通分支。但也有着,敦厚诚信,谦谨慎言,尊法守礼,乐善好施的家风。

献县城南6公里,修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的单桥,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的称号。该桥是民间人士捐建,捐款出力的姓名,都雕刻在栏板上。南北方向左首第四个望柱上,刻有边马村王三科施银X两的记录。王三科是边马王氏第七世祖,时任省祭官。

边马王氏第十世祖王德展,字澄九,《献县志》记载其为太学生,父母没,遗弟幼弱,展爱之笃至,饮食起居必偕,同居终身。作边马河桥,出资千金。大致意思,王德展父母去世,有个弟弟(家谱记载王德施)还小,王德展像父亲一样照顾他,一辈子没分家。修边马桥与明晟各出资千金。该桥在雍正十三年修建乾隆元年建成,献县知县明晟在《新修边马桥记》中说,边马河桥下通泊镇接山左(山东);上经河间达京师……。并盛赞他的善举。王德展还办学宫,教上不起学的孩子读书。他走在街上,看见砖头瓦块都捡起来,怕过往的小孩子崴着脚。他去世时,边马倾村而出,好多人都哭了。直到现在,已经定居孟各庄的直系数百人,没有一人蹲过监狱。值得一提的是,王德展的母亲,边马王氏第九世祖妣就是孔氏后人。

倪学升先生保存的《献县志补遗》上,记载着 一则我边马王姓故事。家谱也没有记载,也不知先祖姓名,补遗上说,王某,轶其名,边马村人。遇流民辇妻孥过者,资斧绝,将鬻其釜。索直千,或仅出半价,王怜之。谓曰:“汝有釜,可旦夕炊熟食。”“否”。“则 干糇冷食易致疾。”其人曰:“行路之人乌得两全?”王曰:“吾畀汝千钱, 留釜炊可也。”其人拜谢去。咸丰中,衡水武生王越千为乱,至边马桥,肆 焚杀。王急无所匿,拔釜入灶,复承釜其头上,以掩形。寇入室,竟不之见, 遂免。人谓以釜济人,终亦以釜自济云。因为锅周济别人,最终因锅周济,救自己一命。

据不完全统计,被认定为烈士(不含解放后)的边马王氏后人就有20人。大多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有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永远留在了朝鲜。也涌现了像王桂芳,王世明等地师级高级干部,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召着边马王氏一辈又一辈。

如今边马王氏,依旧秉承先祖的敦厚诚信,谦谨慎言,尊法守礼,乐善好施的好家风。王鸿旗被评为沧州好人,第十八世王昭江,长期在四川做建材生意,由他发起并担任会长的“四川成都河北省边马商会”,吸纳了边马村80多家建材经营者。他们互帮互助,诚信经营。一个村在外省成立商会,在全国都不多见。他们发家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乡亲,积极为家乡建设捐款捐物,建言献策。莘莘学子也不甘示弱,王培硕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目前在读研究生。

边马王氏家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西汉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2024年7月14日

作者简介:王碧,男,1971年生,河北献县人。河北行标电线电缆技术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报刊,曾获国家级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参与编辑出版《献县谱牒序跋集》,主修《献县边马王氏宗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