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北举行

0

 6月22日,第十一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学术报告。沧州孔子学会会长孔繁义,秘书长孔维涛应邀参加研讨会。

6月22日,第十一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学术报告。沧州孔子学会会长孔繁义,秘书长孔维涛应邀参加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张志强教授作主旨报告。

儒促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市政协原主席孔令玉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对张志强教授来淮北登坛设教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表示,两千多年来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儒促会成立八年来,始终扎实推进儒学文化的研究阐释、教化普及、交流传播等,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连续十一年举办,不断深入挖掘孔子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本次报告会作为儒促会理论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意义,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把广大孔子后裔的热情转化为研究成果和强大动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张志强教授以《经史传统与中华文明特质》为题作报告。他围绕认识中国的态度与方法,以“源流互质”“从后思索”“内在视野”为例,提出对象决定方法、学无中西的方法论。
         张志强教授认为,经史传统是指三代政教实践所形成的文献典章被原理化后所形成的传统,经过了一定的演化。《春秋》经在六经中的特殊地位说明了孔子的地位。“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周孔关系成为理解中华政教原理的轴心。事、义、文的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文化体系结构的核心。
         中华政教原理即礼乐文明的原理。中华政教原理从中华文明起源处生发,经过三代的政治实践而定型,通过孔子而原理化,成为了导引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内在道理,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价值观,是促进中华文明既久且大的根本动力,也是凝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理。
         张志强教授提出天命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引出两种天命观:天命眷宠观与德命观。人的德命观,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历史观,一种解释政治历史变化的模式。革命就是历史新陈代谢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就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核心原理。
中华文明的特质既是中华文明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长期历史发展的前提。经史传统与中华文明特质的关系,说明了中华学术的大本大源根源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又离不开中华学术的导引、疏通和推动。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着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和文化生命体的文明观,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普世价值”的西方现代文明观的扬弃。这种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正是新时代对中华文明通史精神的再次激活,也是中华文明通史精神的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必须遵循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

儒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德立主持学术报告会。他在报告会总结中说,张志强教授从纵向的宽广的历史学大视野、横向的厚重的中国经典的文化贯通,横纵交织,延续传承,诠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张志强教授从认识中国的态度与方法入手,对几种认识中国的误区进行了批驳,这对于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有重要指导意义。张志强教授阐释了中华政教原理与中华文明特质,表示古代的经史传统给今天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我们每个人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守正创新,赓续文脉,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投身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