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书房的显眼位置,摆着一块土黄色的石头,质地坚硬,长不到20厘米,高约10厘米,厚约7厘米,上宽下窄,上面是个平面,平面正中间恰好有一点凸出,从某个角度看,像一个元宝,我称它是元宝石。
这块石头摆了有十几年了。被我视为珍宝,是因为它的出处:来自伯夷、叔齐读书的地方。那年河北省的心胸外科年会在北戴河召开,周六下午散会,已经来不及回家了,只好又住一晚。在宾馆房间里看到发放的几页宣传彩页,有介绍卢龙县的内容。原来商周时期赫赫有名的孤竹国就是现在的卢龙一带,而这里正是伯夷、叔齐的故乡,一下子让我好兴奋!
伯夷、叔齐,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们是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老三。国君年老,想立叔齐继承王位,叔齐坚决不干,说一定要长子伯夷去做。伯夷以不尊父命为由,遂逃出孤竹国;叔齐不肯立,亦逃之。无奈,老二做了国君。
二人出走以后,一路上他们都听说西伯昌(就是周文王)有德,赡养老人,所以两人决定投奔西伯昌。到了西岐边境,西伯已经逝去,当时武王正兴兵伐商,二人就朝着周兵来临的方向迎了上去。不久,夷齐就在孟津这个地方拦着周武王的马头、扣住他的马缰绳大声的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欲对夷齐动武,被姜太公制止了,说:“此义人也。”于是扶而去之。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在首阳山。这就是夷齐让国、叩马谏伐、不食周粟等典故的由来。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说他们是“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毫无疑问,伯夷、叔齐的思想对孔子儒家学说的形成有过重要的影响。孟子评价伯夷有一大段文字:“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看!闻伯夷之风,能让顽夫廉,懦夫立志。圣贤遗迹就在身边,愚虽顽懦,岂能不去拜谒。
转天吃罢早餐,便开车上路,来到卢龙县已是中午,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导航,去哪儿问路都成问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直奔县城中心。先打听县文化馆在哪儿,文化馆的同志肯定知道。刚巧的是,文化馆大院里就有工作人员居住,一家人正吃饭,也顾不上打扰人家了,径直说明了我的来意。那位先生很热情,告诉我:你只有半天的功夫,有几个地方可以选看一下:去看看长城脚下的桃林口村,那里的房子、路、猪圈都是用长城砖砌的,如今,村民有了长城保护意识,在村里立了一块碑,叫做“知耻碑”,很值得一看。另外,县城有夷齐井,在书院山有“夷齐读书处”遗迹。还有,虎头石村是当年李广射虎故事的发生地。先生还送给我两本书,《卢龙记忆》《走近孤竹》。我请这位先生给我手绘了一张图,把几个地址一一标注,便直奔书院山而去。
书院山就是卢龙县石门镇的六音山,因为伯夷叔齐曾在此读书,又称书院山,据说还是汉武帝给起的名。记不清当时多少次停下车来问路,只记得到了石门镇政府又请人家给画了一张图,车子开着开着就没有路了,索性下来走,沿着山间的小路,蜿蜒崎岖,满头大汗地穿过几处庄稼地,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一篇开阔的地带,一下子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远远看见一统石碑、一个巨大的碾盘,脚底下还又一些残缺不全的石头构件、砖瓦。据说,早在汉代,这里就曾经有座云居寺,那统石碑就是乾隆年间重修寺庙时的功德碑,寺庙建筑物已经毁掉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夷齐读书处”的摩崖石刻,于是又返回庄稼地,请人家老乡过来给我指示。终于见到那处石刻,“夷齐读书处”几个大字,每个字足足有半米大,周围的小字早已模糊不清了。这些字出自谁手,已经无从考证了,传说是唐代韩愈写的。环顾周围山峦葱郁,风景优美,确是个“潜修避养之所”。遥想当年伯夷叔齐在此立志苦读,以及云居寺“古庙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的禅境。遍寻周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一点痕迹,不免有些惆怅。
就在摩崖石刻下面,捡到这块石头,像块元宝,让人想起“书中自有黄金屋”。又像是一艘船,不忘初心,朝着既定目标乘风破浪,踔厉奋发。坚硬的石质像极了伯夷和叔齐高尚的操守和坚韧的意志。我想,他们坚决不肯接受周朝俸禄的行为,实际上是基于他们对气节和信仰的深深理解和执着。
(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