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义|沧州市第二届谱牒收藏展暨沧州好家风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第二届谱牒收藏展暨沧州好家风学术座谈会,也是我们第二届晒家谱活动。六月六晒家谱,是个民间传统,因为农历六月,正值小暑节气,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个季节,纸质的家谱容易发霉,需要拿出来晒晒,凉凉,通通风。这在南方比较普及,前年我去张家港考察,他们已经搞了十五届,目前和当地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搞成了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文化节。在北方,在我们沧州,有没有这种习俗呢?是有的。我曾经跟东光、献县、沧县、衡水枣强、景县一些老人聊天,据介绍,我们民间农历六月六晒衣裳,这时候要把放在房梁上的地契、家谱拿出来晒晒,通常也是一家人聊家谱的最好时候。

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的家谱完整,不管多少年以后,只要打开家谱,祖先的搬迁,家族中的精英人物及其事迹,历历在册。因此,家谱和国史、地方志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之一,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拿我自己来说,我们是东汉末年先祖孔郁(孔子21代孙)任冀州刺史,后代就在衡水居住下来,到了32代孔颖达,在唐朝初年任国子祭酒,迁到西安,宋代初年,46代孔植奉旨随赵保忠镇抚凉州,因家于现在的甘肃武威一带。到了明永乐21年,58代孔公保、孔公申移居献县,64代孔尚岚、孔尚德兄弟二人移居东光,到我这儿整十辈儿,脉络十分清晰。

家谱为什么要拿出来晒晒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谱上记载着我们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在社会上,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某个家族内,出类拔萃的人物往往是扎堆儿出现,除了遗传因素外,家风家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个成语叫“王谢风流”,指的是高门贵族中世代出有影响的人物并有功业传世。这个王指的是山东琅琊王导这一支,王羲之、王献之就是琅琊王氏。谢,指的是河南阳夏谢氏,谢安这一支。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说王家跟谢家。这两支人,在中国历史上,历时几百年,才人辈出。近代最有名的名门望族要数吴越钱家了,有人总结钱家曾经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我们熟知的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学者钱钟书,历史学家钱穆,语言文学家钱玄同,生物学家钱煦,法学家钱端升,水利专家钱正英,化学家钱人元,音乐家钱仁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中科院院士钱钟韩等等。追溯到宋朝,钱家出了350个进士,真正的名人1000多位。钱家何以上千年不衰?翻开钱氏族谱,看看《钱氏家训》我们就明白了:“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蓄道德则福报厚。”“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正是这些家训像春风雨露滋养着钱氏后人,一代一代涌现出一大批超一流的人才,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家族之一。
         看看我们身边,任丘边氏,自明以后“累代科第不断,故顺天乡试有‘无边不开榜’之谣”,时人比之为“六朝王、谢”,其声誉之隆,于此可见一斑。从明正统十年边永中进士起,到清同治10年,任丘边家中进士者就达29人。另外中举人109人(不含进士中举者),贡生、监生二三百人,至于庠生(秀才)更是不可胜数。在明代,边永、边镛、边宪祖孙三代位居高官,联翩显赫数十年,时人称“父子三都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国人讲“国家”,“国”与“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叫“家国同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沧州建设好人之城,每一个沧州好人的背后,都一个和谐幸福积极向上的好家庭,也都有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家风。这也是我们研究谱牒考察家风家训活动的目的。

沧州孔子学会是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管的一级社团组织,学会成立几年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组织数十场传统文化读书会、游学体验、以及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被评为沧州市文化干细胞示范单位、副理事长单位、沧州市“百社联动、齐力助困”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我们愿意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竭心尽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明沧州、文化沧州的建设做一点贡献。

        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