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孔子学会传统经典读书会2025年第三期举行
3月30日,沧州孔子学会联合隐酌书吧举行了2025年第三期传统经典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由隐酌书吧经理杨雪主持,沧州孔子学会会长孔繁义以中华祭祖文化为核心,作了题为《祀典千年:解码中华文明的血脉密码》的专题分享。同时,读书会还在线上进行同步直播,千余名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参与其中。

3月30日,沧州孔子学会联合隐酌书吧举行了2025年第三期传统经典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由隐酌书吧经理杨雪主持,沧州孔子学会会长孔繁义以中华祭祖文化为核心,作了题为《祀典千年:解码中华文明的血脉密码》的专题分享。同时,读书会还在线上进行同步直播,千余名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参与其中。
本次读书会孔繁义会长从中国人的生死观、祖先崇拜、眼中的自然神、为什么要祭祀、中国传统祭礼、AI时代还要不要祭祀几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揭示了祭祖传统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
祭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家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祭祖文化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孔繁义会长首先从儒家生死观切入,详细解读了祭祖文化的思想基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思想强调通过祭祀祖先传承家族美德,强化血缘认同。孔子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将孝道从生前延伸至死后,形成“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孟子进一步升华,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凸显了祭祖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孔繁义会长指出,道家以“生死物化”看待生命,庄子提出“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主张顺应自然;佛教则以轮回观念化解死亡恐惧,强调“形尽神不灭”。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既注重现世责任,又追求精神超越。
孔繁义会长认为,祖先崇拜是对生命繁衍的敬畏、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模仿、是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也是心理和情感的寄托。家族的姓氏、字辈等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种体现,通过姓氏的传承和字辈的排列,可以明确家族成员的辈分和血缘关系,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讲解中国传统祭礼时,孔会长系统梳理了中国祭祖仪式的历史演变与实践形态,通过展示祭典文献和民间祭祀资料,详细讲解了墓祭、祠祭、家祭这三种主要祭祀形式,他还特别讲解了传统祭祀中就位、上香、读祭文、奠酒、焚祭文、叩拜等环节的文化内涵。他认为,祭祀的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增强家族凝聚力、树立后代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祖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孔繁义会长认为,祭祖的核心是“心祭”,而非“形祭”。与其纠结于烧多少纸钱,不如多了解祖先的生平故事,传承家族精神。线上祭祀平台、视频祭拜等新方式逐渐兴起,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记录家族历史、传承技艺、参与公益活动等新形式,也为祭祖注入了时代内涵。
参加读书会的各位传统文化爱好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表示,祭祖仪式让后代与祖先建立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培养感恩之心与责任感,通过祭祖活动,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家族历史,培养感恩意识,这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祭祖文化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祭祖不仅是传统习俗,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在AI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祭祖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让千年智慧照亮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