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十二月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直阁事同里纪昀(纪晓岚)撰

天地之道绵亘無極昆侖磅礴一氣之所融結者山河两戒周絡廣輪雖章亥所不盡步支幹皆一一可尋卽岐脉别行蜿蜒千百里而絲牵绳貫皆可由末以溯本其體大故其量宏也聖人德配天地其教垂於千萬世其澤亦逮於千萬世自史記世家以後今所傳者叙述淵源莫古於王肅家語之本姓解(家語原本在史記之前,今所行家語乃魏王肅所偽撰,以申難鄭之意。故漢書萟文志家語條下,颜師右注曰,非今所有家語也。歷代通儒考辨,俱有明證。故今叙之史記之後)考求故實莫古於南宋孔傳之東家雜記歴朝纂不可殚數至明史列傳以衍聖公世次人儒林先師功德延及子孫者遠矣其譜牒系述曲阜世襲之緖宋金間南渡之宗炳炳然無論矣其分支别出散在四方者數千年來不知凡幾中間世遠年湮佚其房眷者又不知凡幾幸而支派可考是卽先師之灵所式凭一本之爱雖千萬里視若一堂千萬人視如一身矣不及其可考而綴輯之使葉不归根不重可惜歟且先師系出於宋世家于魯而禮經所載乃自稱曰某殷人聖人之心不忘其本殆可見矣爲子孫者不又嘗仰而體之歟周之族姓掌于太史秦漢以後此制不行士大夫於是有家牒(李善文選註,引楊子雲,家牒知其事始于西漢)六朝至唐矜重門第《隋書經籍志》《唐書萟文志》皆以譜牒爲史部之一門沿及宋元此風復頺(tuí)。然稽古之儒懷敦本睦族之思者頗時時間作盧陵眉山二譜尤爲後來所取法然則詠駿烈誦清芬士大夫知禮意者猶不敢聽族系之失考而况聖人之後可不時爲輯補以伸水源木本之心哉余姻家孔君汝賢系出唐太常仲遠以太常陪塟昭陵子孫遂家西安越十四代以戍守遷居凉州又十三代以勞績隶锦衣衛籍又遷於河間前明所謂忠顺屯也國朝顺治初有以军功授世職者故有一支隷旗籍而族属則仍爲河間籍雍正癸丑嘗輯族譜同里戈勉齋前輩叙之迄今六十餘年汝賢慮子姓日繁遷徙不一將來或殘闕失次乃重加釐訂定爲斯編走書五百里乞叙於余余族自先姚安公修譜後余於乾隆丙戍曾一續修今三十餘年久欲再輯而老景頺(tui)唐鹿鹿尚未就緖心恒歉焉嘉汝賢是舉是余所有志未逮因書此弁(bian)首以志余愧且以告天下士大夫勿視爲不急之務也

(摘自清道光公伸三支谱,纪晓岚时年81岁高龄)

译文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延绵不断,没有终了之时。象昆仑山这样的高大雄伟,也是由一气融贯而成。大地上的山川河流,就如同人身体中的脉络,周流环绕,散布各处,虽条理众多,不可能处处到达,但那些支干还是可以一一追寻出它的渊源,亲眼见到它们的关系。即使一条山脉分出许多支派,弯弯曲曲绵亘数千里,然而它们与主脉就像线牵绳穿一样连接在一起,也都可以由末梢上追到它的发源之处,从而求得它的根源,这是因为它体势大而分布广的缘故。

孔子的德业可以与天地覆载万物相比,他的礼教思想,可以流传于后千万世而永无休止,他给人们带来的恩德,也一直到千万世后仍然使人受益。在《史记·孔子世家》以后,所用来传颂叙述孔氏渊源的,没有比魏朝王肃《孔子家语》中的《本姓解》更古老的了。(《孔子家语》原本出现在《史记》之前,现在所流传的《孔子家语》是魏朝王肃所伪造的,是用来表明驳难郑玄的,所以在《汉书·艺文志》“家语”条下面,颜师古注道:“《汉书》中记载的《家语》并不是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家语》。”历代大儒考证辨别,都有明确证据,所以现在把王肃所造《家语》叙述在《史记》之后)考证探求孔氏渊源,最终把问题弄实,最早的是南宋孔传著的《东家杂记》。对孔氏的情况,历代编纂记录的书籍非常多,都没有系统的记录下来。而到《明史》中的孔氏列传,开始把衍圣公的世袭传承情况编入《儒林传》中。孔子后裔给以尊号,世代受封,他的功德延绵不断地传给子孙,真是很久远了。明代的曲阜孔氏谱牒对世次的传承情况,包括宋、金两朝期间,跟随宋朝南渡的孔氏宗族的世系都记述的很系统,很清楚,说的明明白白。而其他的分系别支,分散在全国四面八方的,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这期间,因年代久远,各分支别系不再记得,也不能说清楚。所出哪门哪房的,又不知道有多少了。幸运的是《家谱》中凡可考证的支派,都是凭借孔子的神灵作为证明的。孔氏以孔子为根本,同出一源,即使千万里之远也如同一家,即使千万人之众也如同一人之身。如果现在不考证明白,抓紧整理编纂起来使之入谱,就会叶落后不能归根,不是很可惜的事吗。

孔子的世系本出自于宋国,而他的家则世代居住在鲁国,并且《礼经》记载,孔子自称是殷人,圣人之心终不忘其本,从这之中就可以看到了。做为孔子的子孙后代,对孔子不忘其本的思想,应该敬仰并身体力行。

周朝的时候各族姓由太史掌管,秦汉以后这种制度就不实行了,于是有些士大夫之家便有了自家的谱牒(李善《文选》注,引《扬子》云,家谱记录家族之事最早的出现始于西汉扬雄)。从六朝到唐朝,门阀士族都自我夸耀出身门第,所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把各族谱作为历史著作中的一种,到了宋、元时期,这种修谱风气才降了下来。但是考察古代的读书人,怀有崇祖睦族思想的,也常常偶有修撰。象宋代欧阳修和苏轼二家所撰的庐陵欧阳家谱和眉山苏氏家谱,更成为后来编修家谱的典范。然而颂扬家族的盛业,歌咏高洁的品行,士大夫中懂得“礼”之大意的,还都不敢任凭自己的家族世系失于考证,更何况孔子的后人,更不可不经常辑补,来表明追本溯源的心迹。

我的姻家孔汝贤,是唐朝太常孔颖达的后裔,因为太常去世后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于是他的后代在西安定居。过了十四代后,因戍守边关迁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地区),又过了十三代,凭借军功为前朝锦衣卫籍,且举家搬迁到了河间府献县前明时期叫忠顺屯的地方。国朝顺治初年,有一支凭借军功被授予世代承袭的官职,所以那一支入了旗籍,则族属仍然为河间府献县籍。

雍正癸丑年,献县孔氏曾经编修过族谱,同乡进士戈勉斋前辈曾为其族谱作过序,到现在有六十余年了。如今,孔汝贤考虑到子孙人口越来越多,而且迁徙到不止一个地方,将来有可能残缺失去世次,于是重新加以辨明修撰,最后定为这部谱,并且于五百里外的家乡写来书信,请求我作序。

我纪氏宗族家谱自从先父姚安府知府纪容舒公修过之后,我在乾隆丙戍年也曾续修过一次,到现在三十余年了,总想着再续修,可是我如今人已老且精神不济,想续修却还没有做,心里一直感到歉疚。我特别赞赏汝贤做这件事,这也是我的心志所不及的,于是写了这些放在书的前面,记述我的惭愧,并且用它告诉天下的士大夫,不要把修谱的事情看成是不用着急的事情。(孔繁成 译文)

作者 kfc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