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岁次丁酉孟秋之月诰授光祿大夫袭封衍圣公杏壇主鬯孔庆熔撰并书:

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無史則孰知興衰理亂之由家無譜則孰知世系源流之辨故昔人名譜爲家承也我家自聖祖發祥東魯迄今幾及三千年瓜綿跌(dié)衍散處四方歷代名流指不勝數無譜牒稽考則何以昭祖德而辨尊卑明世序而彰姓氏是以於元豐之世創修家譜自世居昌平以及流寓各省者支派秩然而不紊昭穆厘然而不淆然後每屆六十年壹大修或二十年或三十年壹小修典至鉅任至重也道光丁酉河間獻縣族人乙酉科舉人孔廣瑀庠生孔昭清孔昭鈺孔昭浴等恭請闕裏請續修支譜余披閱之餘知凡播遷之故與流寓之年嘉慶乙醜秋繼峨來曲呈修時暁嵐紀宗伯均已詳細序明無庸贅述謹按我孔氏自漢唐以迄元明歷代優崇聖裔史冊昭垂按籍可考爰及我朝欽列聖之繼承荷殊恩之稠叠舉凡優恤之厚錫賚(lài)之繁遠邁前朝實為亙(gèn)古未有其守廟而效駿奔者固無論已即遷處他邑者茍有譜牒可稽亦必畀(bì)以尊榮免其徭役不使儕(chái)於編戶等諸齊民恩遇之隆於斯為盛然則我孔氏之譜更不同於眾姓豈可久而不修耶族人等敬承前緒並力重修問序於余余忝刀主鬯敦睦為懷伏願尊祖敬宗克紹萬年之詩禮恭兄祗父常綿百世之本源弗墜家聲永膺世澤余實有厚望焉是序

(摘自光绪十五年献县谱)

译文

家族有谱牒,就像国家有历史一样。国家如果没有历史就不能了解兴衰治乱的根由,家族如果没有谱牒,就没人知道家族世系源流,所以过去的人记载家谱就是为了家族的承前启后。

我孔氏家族自圣祖发祥于东鲁,至今已经将近三千年了,其后代像藤蔓之瓜一样,子孙昌盛,延绵不断,而且散处全国四面八方,历代的名流更是用手数都数不过来。如果没有家谱查核考证,那么用什么来彰明先祖的德业而区分尊卑贵贱,弄清楚世代的次序并显扬孔氏一姓呢?因此在宋朝元丰年间,我孔氏宗翰祖创修了家谱。自此后,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东邹邑昌平乡的孔氏族人,直到流寓到各省的族人,各支系衍派都井然有序而不紊乱,昭穆世次清晰而不混淆。然后每值六十年之期进行一次大修,中间有的二十年、有的三十年就进行一次小修,这是因为修建家谱是家族的大典而责任至为重大。

道光丁酉年,河间府献县族人乙酉科举人孔广瑀,庠生孔昭清、孔昭钰、孔昭浴等恭恭敬敬来到圣祖故里,请求续修支谱。我看了之后,了解了他们迁移流寓的缘故及流寓的年限。早在嘉庆乙丑年秋天,献县族人孔继峨到曲阜请求续修支谱的时候,时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先生就已经详细序明了他的宗系,这里不再重复叙述。只是我孔氏一族,自汉唐一直到元明,历朝历代都优待尊崇圣祖后裔,这在史书上都有显明的记录,遵照典籍都可以查考。等到了国朝,我孔氏族人仰仗着例代先祖的继承,肩负着皇恩的稠叠绵密,凡所优遇尊崇的厚重,赏赐的繁复,都远远地超过前面那些朝代,这确实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其中承袭世职而守护宗庙的,像骏马一样报效国家的,就不用再多说了。即使是那些迁移到外地的族人,如果有家谱可以查证,也一定要使他享受到孔氏家族的尊荣,免除他的徭役,不让他归在编户的普通百姓之中等同于普通百姓,朝廷恩典的隆厚在这时侯是最盛大的。

然而我孔氏的家谱更不等同于其他众多的姓氏,怎么能够长时间不加修撰呢?如今,我孔氏中的献县族人能够恭敬地继承先人的事业,齐心协力地重修家谱,并请我写序。我有幸承袭衍圣公爵主管宗庙祭祀,以亲善和睦全族作为自己的心怀,只是希望族人尊祖敬宗,继承祖先垂教万年的《诗》《礼》家风,尊敬父兄长辈以尽孝道,长久地绵延自圣祖百世以来的德业本源,不要使家声坠落,以永久地承受祖先的恩惠,我对此是寄予了厚望啊。是为序。(译文:孔繁成)

作者 kfc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